今年冬天的冷空氣來得格外早,大家早早換上了厚冬衣,帶有保暖、發熱字樣的產品也格外暢銷,尤其是自發熱內衣,以“自發熱”為賣點,成為近年保暖內衣裡的佼佼者。雖然每年都有多款測評、分析告訴消費者,這種內衣並不會自動加熱,但每年也都還是有無數的消費者屢屢疑惑:為何穿了不夠暖和,到底是內衣發熱還是我們自身發熱?看看這篇分析,你會明白一些。
【銷售:多數品牌都在“蹭熱度”】
自發熱內衣這個名詞最早是快時尚品牌優衣庫推出的,輕薄的秋衣秋褲,卻更保暖,一下子成了熱銷品,隨後幾年,各個品牌都開始“蹭熱度”,在島城多個家居品牌店,觀海新聞記者都看到了和發熱相關的產品,在電商平台上,這類詞就更多了,“發熱纖維”“37 ℃恒溫”等關鍵字多不勝數,有些還標注產品採用了“吸濕發熱德國新型纖維”“保暖黑科技德絨發熱纖維”“進口東麗熱絨纖維”“萊卡纖維”等技術,聽起來很是“高大上”,而關這類內衣的月成交量甚至達到了萬件,銷量龐大。
【本質:其實就是各種化學纖維】
如果光看這些名詞,根本無法想像這是什麼黑科技技術和產品,但其實,如果仔細翻看吊牌,就會發現,其實本質都是腈綸、氨綸、滌綸和粘膠纖維等化學纖維。而今年很火的德絨,其實也是一種化纖面料,以腈綸為主,會混紡一定比例的氨綸和滌綸,有的德絨面料還會混紡一定比例的粘膠纖維,使得面料有一定的透氣性能。由於各家的技術不同,因此同樣幾種材料的蓬鬆度、柔軟度都不一樣,保暖效果也不同。
【原理:吸收身體水分散發熱能】
很多人聽到“發熱”兩字,第一想到的都是電熱毯那樣,一插電自己就變熱,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,很多纖維是通過吸水來發熱,水蒸氣被纖維吸附後靜止,其中的動能轉換成熱能並釋放出來。
具體到衣服上,就很好理解了,中國複合材料學會的專家解釋,市場上的“自發熱”內衣其實是通過吸收人體散發出來的熱量,儲存之後再返給身體保暖的,所謂的發熱其實是“保熱”。而能做到這一點的主要核心就是它們所使用的是發熱化學纖維材料,這些纖維能夠利用人體自身釋放出的熱量進行儲存和傳導,雖然不會自己發熱,但確實有升溫作用,比傳統內衣保溫效果更好。
【測試:效果更好但差距不大】
原理明白了,那市面上的產品實際表現如何呢?國家紡織製品品質監督檢驗中心對3款自發熱內衣進行了測試,又和傳統的純棉內衣做了對比。根據實驗結果來看,自發熱內衣確實提升了溫度,並且比普通內衣的發熱效果更好,不過沒有很大的差距。
衣服保暖與否,取決於衣服內空氣層的厚度。靜止空氣的熱傳導率最小,在空氣不流動的前提下,纖維層能夾持的空氣越多,服裝的保暖性就越好。(觀海新聞/青島晚報記者 高靜文)
資料來源:觀海新聞